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曾两度发现遗体,网红博主将面临处罚,当事人坦言挺震惊!

来源:新闻晨报

今年8月,博主“猛蛇过江”在穿越陕西秦岭山脉“鳌太线”时发现一名遇难者。10月30日,“猛蛇过江”再发视频称,他在太原崛围山天坑附近又意外发现一名疑似4年前的遇难者。

12月3日,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消息称,该局非常重视“猛蛇过江”非法穿越事件,力争案件办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12月4日,“猛蛇过江”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自己对这一消息感到震惊,同时表示愿意接受罚款处罚,并发视频提醒网友穿越鳌太线为非法行为。


博主“猛蛇过江”发现帐篷

25岁河南籍驴友失踪一个多月,

被发现死于帐篷内

记者查询发现,今年7月14日,曾有媒体对马某某失联情况进行报道,马某某父母在网络发布寻人启事,希望能得到好心人帮助。

据悉,25岁的马某某是河南信阳人,由陕西宝鸡太白县塘口出发,独自进山,徒步穿越鳌太线,进山3天后,在黄柏塬镇西北方向5公里处,砭子园地区失联。

马某某同学称,马某某于7月5日进山,5日、6日还在发朋友圈,7日就彻底失去消息,他曾在出发前与朋友约定,如果失联立刻报警。当地救援队曾向媒体表示,因近期连续下雨,马某某可能有滑坠、失温风险。

发现马某某的博主“猛蛇过江”向媒体表示,其在8月12日骑行至鳌太线2800营地下撤到核桃坪第4公里位置时,发现了路边帐篷以及遗体,随后下山报警。

记者注意到,“猛蛇过江”的视频评论区中,网友“小户小户夜不归宿”回复称:“这个帐篷原谅我当时还有夜路要赶,没敢打开看,生死由命吧,当时已经爬满苍蝇了。”并配有一张上述帐篷照片,帐篷拉链还未被打开。

记者查询发现,8月21日,“小户小户夜不归宿”在社交账号发文,解释了自己发现帐篷但未报警的原因。

“我在下撤的过程中,看见了这顶帐篷,当时第一感觉就是不太好,出于第六感也好,还是出于户外经验也好(正常没有在这种地方扎营的),感觉不太妙。于是喊了几声,拿登山杖敲了敲,没有回应。”

“当时时间6点左右,我还有3公里左右的路程没走完,路不好走,我也怕天黑没到目的地,而且我也没敢拉开帐篷看,毕竟按计划还要在山里露营一晚。就继续往下走了。第二天2点左右到达村庄,跟当地人说了帐篷的问题。当地人说很多徒步的体力不支会把东西扔山上,轻装下撤,而且最近失踪的那位当时传言已经找到了。加上万一是空帐篷,救援人员上去一趟我感觉会浪费救援资源。别因为一场乌龙,耽误了其他人员救援的宝贵时间。我也就祈祷是个空帐篷,没理会这个事情,直到我看到另一位兄弟的视频,证明里面有人,才后知后觉发现了这个事情。”

“对此,我深表惭愧,深深的内疚,如果我能及时上报,他是不是就能早点回家,老百姓讲究入土为安,那里面躺半个月实在是不舒服,对不起兄弟,你一路走好。”

多人曾发现遗体帐篷,但未报警

8月26日,“猛蛇过江”在知名户外网站8264上发帖讲述了自己单车穿越鳌太线时的经历,以及发现遗体前后情况和内心活动。

“猛蛇过江”表示:在我发布了抖音视频后,有两拨人和我取得了联系。第一波是一个人,他是8月7日就发现了遇难者的帐篷,当时帐篷是拉上的,没有闻到异常气味,但是能看到帐篷上有苍蝇,他以为没人,就没报警。

第二波是一个八人小队,他们是8月11日晚上遇到的帐篷,然后发现帐篷已经是拉开的,他们有两个人掀开了帐篷,看到了遇难小伙没穿衣服,然后他们是8月12日中午12点多出的山,比我出山早了四小时,出山之后担心被罚款,也没报警,而且他们也没认出遇难小伙是谁。通过没穿衣服,可以判断,大概率是失温而死。


发现遗体帐篷进行拍照标记 图片来源:博主猛蛇过江

是谁打开的帐篷,依然成谜

记者梳理时间线发现,第二发现人是谁,帐篷被谁打开,为何没有报警?依然是个谜团。

以下为记者通过公开信息搜集的时间线:

7月5日,河南籍驴友马某某进山,家属称7日失联(协查通报为8日)。

7月7日,马某某亲友报警。

7月25日,搜救队在水窝子下撤路线找到一具疑似遇难者遗体。

8月7日 ,网友“小户小户夜不归宿”发现了遇难者帐篷,当时帐篷是拉上的,没有闻到异常气味,但是能看到帐篷上有苍蝇,他以为没人,就没报警。

8月7日-8月11日,是谁发现帐篷,并拉开了拉链?

8月11日晚,八人小队发现帐篷已经是拉开的,看到了遇难小伙没穿衣服。

8月12日中午,八人小队出山,出山之后担心被罚款,也没报警,而且他们也没认出遇难小伙是谁。

8月12日中午,“猛蛇过江”发现帐篷,推测遗体为河南籍驴友马某某。

8月12日下午5点,“猛蛇过江”耗时4个小时左右,穿过约20公里的山路抵达派出所报警。

圈内有不走鳌太不是“强驴”说法

“鳌太线”是纵贯鳌山与太白山这一秦岭主脉线路,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也被誉为“中华龙脊”。两山之间的直线间距为46公里,实际徒步穿越行程最少为140公里左右,整个穿越中,两山之间平均海拔3566米。

曾有驴友表示,驴子以走鳌太为荣,以走鳌太作为加持自己成为强驴的一个标杆。在圈中,有不走鳌太不是“强驴”的说法。

据红星新闻2017年报道,陈铮是陕西省登山协会主席,也是首批穿越鳌太线的人。2001年,他将这条极限穿越之路首次带到大众的视野中。有人说,是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陈铮直言,自己当初也没想到后来会有这么多人殒命于此。

因为事故频发,2017年9月16日,中国登山协会和陕西省登山协会组成联合7人的专家调研团队,进行鳌太穿越线路调研,旨在采集有效的鳌太穿越线路数据,分析山难事故频发的具体原因。这也是我国首次由国家层面牵头,集合专业的登山队员,对公众穿越线路进行考察。此次调研完成后,中国登山协会与陕西省登山协会联合发布了《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査报告》。

2018年,陕西发文明确禁止鳌太穿越,违者将面临行政处罚。但每年依然有不少“强驴”踏入,以身犯险,事故仍然每年都在发生。

据媒体统计,鳌太线穿越,累计失踪、死亡人数已经超过50人,《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中,2012年至2017年夏季不足5年的时间里已累计失踪、死亡驴友多达46人。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这些数字还不包括没有报案的,陕西曙光应急救援协会统计,2010年到2016年底,曙光救援队共在秦岭地区搜集102次。死亡人数如此之多,搜救次数如此之频繁,可见“鳌太线”潜藏的风险之高。

12月3日,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消息称:“我局就‘猛蛇过江’非法穿越太白山并进行抖音宣传事件进行了两次座谈,双方就如何惩处‘鳌太’非法穿越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太白县检察院陈亮副检察长对‘猛蛇过江’非法穿越如何依法惩处,从取证、办案程序、办案方法等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同时建议,要加强‘禁穿’宣传工作,突出有关法律法规。目前,最好就是定期举办太白山保护区与驻地有关单位和地方有关单位联席会,对举报人员实行奖励,对典型案例进行宣讲,营造公民知法、懂法、尊法而不违法氛围。”


博主“猛蛇过江”发文截图

记者注意到,疑似“猛蛇过江”本人在该文下方回复称:“我本来骑车去太白苗圃玩的,结果发现了下面这个协查通报,便帮忙寻找,最后找到了,及时报了警,然后发布了整个过程的视频。”

据悉,鳌太线贯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按照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未经许可不得进入。2018年,当地政府已明令禁止“鳌太穿越”。

来源 | 综合扬子晚报、红星新闻、大河报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山东之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 12月19日,蚂蚁集团在官方微博澄清:最近关注到有机构在多个平台宣称“蚂蚁集团即将借壳上市,其掌握内部信息”,并以此诱导网友加群获得推荐股票信息。蚂蚁集团目前没有上市计划,更不存在所谓的“借壳上市”。蚂蚁集团发文截图[全文]
    2024-12-20 02:09
  •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阳娜)为进一步优化首都营商环境,北京规范涉企检查再添“硬措施”。记者18日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北京“扫码检查”改革再升级,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检查结束后,企业可在“京通”平台上对检查行为进行评[全文]
    2024-12-19 02:02
  • 新华社澳门12月16日电 题:倾听,莲花盛开的声音——澳门社会文化发展纪事新华社记者齐湘辉、尚昊、郭雨祺从空中俯瞰,澳门像一枝向海生长的美丽莲花,绽放在祖国南海的碧波之上。这座美丽的城市,既是东西文化交融之地,也是传统与现代融合之城,更是“[全文]
    2024-12-17 02:03
  • 12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从内涵到外延:平台创新图谱”研讨会在深圳举办,现场发布了《平台企业创新报告》。该《报告》对国内有代表性的15家平台企业创新模式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全文]
    2024-12-17 02:02
  • 寒冷天气下,室内外温差过大会诱发或加重基础疾病。冬季出行,怎么做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 孔博: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管的收缩,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冬季空气比较干燥,容易出现体内水分过多流失,[全文]
    2024-12-15 02:02
  • 12月11日,铁路12306发布公告:近日,某第三方平台公开宣称“春运抢票开始”“最早可提前90天预约”,纯属平台营销炒作,与铁路12306平台无关。该行为严重误导广大旅客,扰乱火车票正常票务秩序。对此,铁路12306平台正告相关第三方平台[全文]
    2024-12-12 02:08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山东之声 shd.shxwr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